事件背景与经过
2025年6月15日凌晨,京东平台某品牌旗舰店发生重大价格标定失误,原价899元的TWS蓝牙耳机被错误标注为89.9元。该异常价格持续约2小时38分钟,期间产生订单量达1.2万笔,涉及金额约107万元。系统凌晨3:17自动触发价格异常预警机制后,平台方立即下架商品并启动内部核查流程。次日8:30,京东客服部门开始批量联系已下单消费者,提出取消订单并补偿50元京券的解决方案。截至6月18日,约68%的消费者接受补偿方案,但仍有超过3800名用户要求按错误价格履约,部分消费者已社交平台组建维权群组。
法律定性分析
合同成立要件审视
根据《电子商务法》第四十九条,电子商务经营者发布的商品信息符合要约条件的,用户提交订单即合同成立。本案中商品页面包含完整规格参数、库存数量、价格要素,已构成法律意义上的要约。
重大误解的司法认定
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《民法典》总则编的解释第十九条明确,行为人对行为的性质、标的物的品种、质量、规格和数量产生错误认识,按照理解如不发生该错误认识行为人就不会作出相应意思表示的,认定为重大误解。但司法实践中对单纯价格错误是否构成重大误解存争议。
格式条款效力边界
京东用户协议第7.3条约定:"商品标价错误时,京东有权取消订单"。但根据《民法典》第四百九十六条,提供格式条款一方未履行提示或说明义务,致使对方没有注意或理解与其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条款的,对方主张该条款不成为合同内容。平台需证明已采取合理方式提示用户注意该条款。
消费者权益保护维度
知情权与选择权平衡
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第八条赋予消费者知悉商品真实情况的权利。价格异常事件中,消费者基于平台公示信息作出购买决策,其合理信赖应受保护。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(2024)京03民终456号判决曾认定,电商平台应为其公示信息准确性承担略高注意义务。
维权路径比较分析
协商调解:平台客服通道争取优惠补偿
行政投诉: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涉嫌价格欺诈
司法救济:提起民事诉讼要求继续履行合同
集体维权:消费者协会组织集体谈判
企业危机管理启示
应急响应机制优化
价格监控系统应实现分钟级异常检测
建立跨部门应急小组(法务、公关、运营)
制定分级响应预案,明确授权决策链条
预留应急资金池用于善后补偿
公共关系处置要点
黄金4小时回应原则
CEO亲自致歉信提升诚意度
补偿方案设计体现梯度差异
持续舆情监测与动态调整策略
行业预防建议
技术层面:实施价格变更双重确认机制
流程层面:建立重要参数修改审批制度
法律层面:完善用户协议中的异常情形条款
培训层面:加强运营人员法律风险意识培养
典型案例参照
对比分析2018年苏宁100元错标显卡事件(法院判决部分履行)、2021年拼多多羊毛党事件(认定合同不成立)、2023年天猫超市bug价纠纷(调解补偿方案)类似案例的处置结果与司法认定差异。
数据统计影响
根据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,2024年主流电商平台共发生标价错误事件37起,平均处置周期11.3天,最终全额履约率仅9.7%,但因此导致的用户流失率高达事件涉及用户的23.4%,凸显妥善处理的重要性。
立法完善建议
明确"重大误解"电商场景的适用标准
建立平台错误信息披露义务规范
引入"冷静期"制度允许企业纠错
完善电子合同成立要件的司法解释
本次事件暴露出电商平台价格管理系统、应急响应机制和法律风险防范方面仍存改进空间。建议行业建立价格异常保险机制,第三方承保分散经营风险,同时加强消费者教育,培养理性维权意识。